沁园春·重阳 沁园春·雪长

梦颜阅读:97722025-10-29 23:50:33

重阳节的由来与传统

《沁园春·重阳》这首词,以重阳节为主题,描绘了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氛围。重阳节,又称“踏秋”或“登高节”,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的一个重要节日。古人认为数字“九”是阳数之极,因此双九相叠被称为“重阳”。这一天,人们普遍认为登高可以避邪驱灾,因此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流传至今。

沁园春·重阳 沁园春·雪长

登高远眺的习俗

重阳节的登高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曾于重阳日带领宫女登高赏菊。到了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节日习俗——登高远眺。可以看出,登高不仅是身体的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赏菊与饮菊花酒

除了登高,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菊花在古代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因此在重阳节这天赏菊、饮菊花酒成为了一种风尚。宋代文人苏轼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长久”与菊花的寓意不谋而合。人们普遍认为饮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因此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菊花酒,亲朋好友相聚共饮。

插茱萸与佩戴香囊

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重要元素。古人认为茱萸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插茱萸于门上或佩戴茱萸香囊。唐代诗人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中写道:“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中提到的“醉把茱萸仔细看”正是当时人们佩戴茱萸的生动写照。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祈愿,也增添了节日的仪式感。

本站所有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KF@Kangenda.com

上一篇:重阳节现代诗歌朗诵大全文库

下一篇:重阳节最经典十句话 重阳节致辞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