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两岸三通 1987年第一批台湾探亲
两岸三通的背景与意义
1987年,对于两岸关系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两岸三通”,指的是通邮、通商、通航,这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在此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对立,两岸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中断。1987年的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为两岸人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为未来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通邮:打破信息隔阂
随着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开放,两岸之间的通信需求迅速增加。过去,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之间的邮件往来极为有限,甚至一度中断。1987年后,两岸的邮政系统逐渐恢复互通,人们可以通过信件、包裹等方式传递信息和物品。这一变化不仅让分隔多年的亲人得以重新联系,也让两岸的文化、经济信息得以更顺畅地流通。例如,许多台湾商人通过邮寄的方式了解大陆的市场情况,为日后的投资做准备。可以看出,通邮的恢复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桥梁。
通商:经济合作的开始
1987年的政策调整不仅带来了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互通,也为两岸的经济合作打开了大门。随着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台湾商人开始关注大陆的市场潜力。一些有远见的商人率先在大陆投资设厂,利用大陆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进行生产。例如,台资企业富士康在1988年进入深圳设厂,成为最早一批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之一。这些早期的经济合作不仅为台湾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大陆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人们普遍认为,通商是两岸关系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进展之一。
通航:缩短地理距离
除了通邮和通商外,通航也是“两岸三通”中的重要一环。在1987年之前,由于政治对立和军事对峙,两岸之间的空中和海上交通几乎完全中断。然而,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民间需求的增加,两岸之间的航班和航线逐渐恢复开通。1995年4月9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通了北京至台北的直航航班,这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实现的两岸直航飞行。这一事件标志着两岸之间的地理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此后不久(1995年5月3日)厦门航空公司也开通了厦门至高雄的航线;同年6月20日东方航空公司开通上海至台北航线;这些都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人民的往来和经济交流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分隔两地的家庭来说更是意义重大——他们终于可以更方便地团聚了!可以说通过空中桥梁的建设使原本遥不可及的两岸关系变得触手可及起来! 由此可见, "三 通 " 政策 对 于 促 进 两 岸 关 系 发 展 具 有 重 要意 义 ! .
本站所有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KF@Kangenda.com
上一篇:姚明现任妻子 叶莉身价多少亿
下一篇:台湾老兵是为什么去台湾的
